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,提高国产天然气出厂价格,并完善天然气相关价格政策和配套措施:1、将各油气田(含西气东输、忠武线、陕京线、川气东送)出厂(或首站)基准价格提高0.23元/立方米,同时将大港、辽河和中原三个油气田一、二档出厂基准价格加权并轨,取消价格“双轨制”;2、国产陆上天然气一、二档气价并轨后,将出厂基准价格允许浮动的幅度统一改为上浮10%,下浮不限,即供需双方可以在不超过出厂基准价格10%的前提下,协商确定具体价格。 天然气依存度逐年提高,价格市场化是大势所趋社科院发布的“2008能源蓝皮书”预计我国2015年天然气消费将达到2400亿立方米、供需缺口500-600亿立方米,2020年供需缺口将达到900亿立方米。国内天然气供给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,供需缺口逐渐加大,选择进口天然气弥补天然气供需缺口成为必然,未来我国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。
价格手段引导天然气消费结构转变。
此次的天然气价格调整,并不是简单的涨价,而是理顺价格关系,是整体天然气价格改革的一部分。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整体思路是,逐步提高价格水平,理顺与可替代能源的价格关系,并建立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和动态调整的机制。我们认为,天然气价格改革是利用价格手段、发挥市场力量贯彻实施《天然气利用政策》,实现优化天然气消费结构。
从美国天然气消费结构的历史来看,工业部门占天然气消费比例持续降低,到2008年仅占34.1%;居民住宅、商用天然气比例相对稳定,2008年分别占20.9%和13.4%;天然气发电从1997年开始呈现快速上升态势,2008年达到28.7%。对比我国与美国的天然气消费结构,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仍有待优化。尽管采掘和制造业天然气消费占比逐年下降,但仍然过高,其中仅化工行业天然气消费量就达223.43亿立方米,占我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32.1%;民用和商业消费占比增长速度较慢,2007年仅占19.2%和2.5%。
从美国的历史经验来看,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将逐步降低工业用气尤其是化工用气、增加居民以及商业用气。我国鼓励天然气在城市燃气、工业燃料领域的使用,限制天然气发电、天然气化工的发展。此次天然气价格改革,无疑将加快天然气消费结构的转变过程。
价格手段限制天然气化工发展,煤化工行业将间接受益。
我国天然气的相对短缺倒逼我国转变天然气消费结构,天然气利用政策的出台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。通过上调天然气价格,增加天然气化工的生产成本,运用经济手段实现天然气消费结构的转变。
由此我们可以看到,我国天然气化工的未来发展受到限制,其中天然气化肥项目受到限制、天然气甲醇项目则被禁止。与天然气化工具有相互替代关系的煤化工,则在能源消费结构转变中受益。
天然气化工企业成本压力增加,但各子行业成本转嫁能力不同将会导致产品涨价幅度不一。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之间具有相互替代的关系,受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转变和政策的影响,未来天然气化工的发展会受到限制,煤化工将在能源消费结构转变中受益。
此次天然气价格上涨0.23元/立方米,天然气路线合成氨成本上升,但相对于煤头合成氨路线仍具有成本优势。随着天然气价格在未来的继续上涨,天然气路线合成氨成本优势将逐渐减弱,直至失去其成本优势。
天然气价格上调将增加天然气化工的原料成本,天然气化工企业承受成本压力,但各子行业成本转嫁能力不同将会导致产品涨价幅度不一。预计硝酸铵、尿素产品价格将有所上涨,甲醇价格压力较大、价格难以上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