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粮食产量有望实现七连增连续四年1万亿斤
2010-11-11 | 编辑:enablesite |
【
大
中
小】
又是一年好收成!综合各地粮食主产区传来的喜讯,今年全国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,产量连续四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,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“七连增”。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,尤其是“十一五”时期,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亮点之一。七年增产,一年比一年难,尤其是今年的增产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,更加来之不易,更加来之及时。它为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,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,管理好通胀预期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 回首去冬今春西南的特大干旱百年一遇,今年年初东北西北的雪多雪大、持续低温,北方的低温天气多年少有,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低温阴雨寡照;经历了东北和南方汛期的洪涝,东南沿海接二连三的台风,谁能想象得到,在粮食连续六年丰收的高起点上,又撞上了这样一个极端天气异常肆虐的年份,今年的粮食生产能够再上台阶?但是,奇迹就是这样发生了!这一粮食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实践,对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,对一个正在现代化道路上奋力前行的民族,对遭受金融危机和粮食危机重创的世界来说,都意义重大,影响深远,怎么评价都不为过!在这个庆祝丰收的时刻,回想一路征尘,梳理探索艰辛,我们会发现,“七连增”的铸成,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探索和重要成果;也昭示世人,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,一条中国特色粮食稳定发展道路清晰可见。 世界粮荒,中国不荒;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 ——粮食稳定发展夯实了中国崛起的基础 “民以食为天”。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,也是撬动王朝兴替最根本的力量。但是,尽管“王朝兴替如走马”,饥饿始终像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中国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中国共产党以超迈古今之力,矢志解决困扰中国数千年的温饱问题。改革开放以前,有两次粮食增产超过五个年份的记录:一次是从 1950年到1958年,通过改革土地所有制关系,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,空前解放了生产力,粮食生产连续9年增产。第二次是1962年到1967年,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的加强和单产水平提高,粮食生产连续6年增产。其他阶段粮食生产一直没有走出“两丰一平一减”的周期循环。虽然经过了艰辛曲折的探索,也取得了巨大成绩,但由于粮食生产起点太低,总体生产力水平又很落后,特别是还受到极左路线的干扰,以致温饱问题始终像一座大山,横亘在中国的面前。 真正横扫饥饿阴霾、跨越温饱大山的是始自1978年的农村改革。小岗18位农民在一个寒夜点燃了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,发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经过中央的及时总结并推向全国,中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焕发,粮食生产的潜能不断迸发,1984年粮食产量达到8000亿斤水平。此后经过12年艰苦努力, 1996年,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万亿斤大关,达到10091亿斤水平,1998年,粮食产量更创10246亿斤的纪录,1999年粮食产量稳定在 10168亿斤。但随后四年粮食产量连续下滑,2003年下滑到8614亿斤。面对粮食生产和供求令人忧心的变化,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,顺应民心,凝聚民智,集中民力,采取一系列更直接、更有力的政策措施,支持农业,扶持农村,促进粮食生产,极大调动了各地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,粮食生产稳步恢复发展,实现了难得的七连增”,且从2007年以来连续四年产量超过1万亿斤。2004年至2009年六年共增产粮食2002亿斤,年均产量超过1万亿斤,达到10042亿斤。 粮食“七连增”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、关键的历史时期、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、严峻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取得的。2008年全球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粮食危机,世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,国际金融危机席卷欧美,冲击世界,一些国家发生了粮食危机、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。面对危机,中国从容有效应对,经济持续较快发展。世界粮荒,中国不荒;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。这份从容背后的底气,正是源自我们有连年的粮食丰收和充足库存,正是源自我们有1万亿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。粮食实现“七连增”,不仅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,为应对金融危机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,为管理通胀预期创造了有利条件,也为解决世界粮食危机、缓解贫困和饥饿作出了重要贡献,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。“七连增”向国内外彰显了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国家的基础实力,它告诉世界,中国人不仅能够养活中国人,中国人还能对世界有所贡献! 连续七年的增长,连续四年的万亿斤粮食,分量之重难以想象,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。它既是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粮食危机的有力应对,又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;既为我国“十一五”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划上了一个闪光圆满的句号,又为“十二五”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开局奠定了一个坚实良好的基础。 |